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7.5%受訪者喜歡“燒腦劇”,但僅21.6%的受訪者經常看。43.5%的受訪者認為,知識儲備不足導致有的青年看不懂“燒腦劇”,寧願看“腦殘劇”。
  “燒腦劇”和“腦殘劇”,你喜歡看哪個?本屬於常識問題,但在調查中出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有些青年寧願看“腦殘劇”,也不願意看“燒腦劇”,原因就在於受訪者認為“燒腦劇”門檻高,知識儲備不夠會看不懂,生活工作太累,不願意動腦,只想看畫面,不關心電視劇內容。
  這是一個值得註意的調查結論,青年的知識竟然成為觀看電視劇的制約,尤其成為欣賞“燒腦劇”的絆腳石。真的如此嗎?市面上那麼多“腦殘劇”、“垃圾劇”出現的原因仿佛就是為了配合青年人的“知識不夠”。
  單就“燒腦劇”的指向來說,所謂“懸疑推理因素、情節緊湊、對白精彩”無非就是精品的潛臺詞,就是把電視劇當作一種藝術來追求而非僅僅是流水線產品的一種生動詮釋。因此,“燒腦劇”受到歡迎是一種必然,也是應該得到的一種積極回應。
  恰恰相反,把青年人喜歡“腦殘劇”而不願意看“燒腦劇”歸結為知識問題,在筆者看來,並不具有足夠的說服力,相反,讓人生疑。一個簡單的常識是,年輕人是詬病和指責爛劇的重要群體,是非議爛劇低估觀眾智商的主要群體,在這樣的事實面前,僅僅由於知識不足就去喜歡“腦殘劇”?
  進一步說,與其說是知識不夠讓年輕人拒絕“燒腦劇”,不如說,是“燒腦劇”太少了,才導致青年人不得不去接受“腦殘劇”。這關乎一個社會的文化價值和文化精神的命運。學者波茲曼曾精辟地指出:“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解釋來說,如果文化成為道德教義的附庸,文化精神可能被扼殺和鉗制;如果文化糟蹋自己一味追求娛樂,那同樣會葬送文化精神。
  就我們的社會來說,主要表現為文化精神的虛無,而“腦殘劇”是最為典型的說明,這些創作、生產、傳播電視劇的藝術家們,有著引領社會文化的責任,但遺憾的是,不少電視劇粗製濫造,題材、手法情節套路甚至某些臺詞雷同。更嚴重的是,還有一些電視劇歷史意識淡漠,價值觀念扭曲。
  心情放鬆、精神寄托、情感體驗同樣是“燒腦劇”的目標,在優質劇和劣質劇的比例相對失衡的情況下,筆者以為,知識儲備不足而導致青年愛看“腦殘劇”只能是“燒腦劇”稀缺的一塊遮羞布。
  (原標題:“知識儲備不足”成青年欣賞“燒腦劇”絆腳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pfearjv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